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板书设计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洒脱、镇定、乐观、旷达。
2.掌握以小见大、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导入
歌曲导入,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定风波,听完歌曲后展示这几句歌词“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穿林打叶,过程轰轰烈烈”、“花开花落,一路上起起跌跌”。
导语:同学们,我们听了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感受呢,歌曲里有这样几句歌词,“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穿林打叶,过程轰轰烈烈”、“花开花落,一路上起起跌跌”。我们来看看第一句“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苏轼为什么说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呢,我们学完这首词就知道了。“轰轰烈烈、起起跌跌”,就这样简单的八个字,就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他有过轰轰烈烈的功绩,但也起起跌跌,他后期的三起三落,苏轼也坦然面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轼的三起三落,走进我们的作者,走进我们的苏轼。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苏轼写了“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被一些小人利用,诬陷他诽谤朝廷,所以治了他诽谤朝廷罪。让他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成就简介
苏轼是一个旷世奇才,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造诣极高。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颇具豪放特色,是豪放派的代表,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书法方面,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天真烂漫,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喜欢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朗读节奏
先找一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老师范读,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xíng)。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明确:时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同行、余、雨具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受:狼狈 不觉
整体感知
疏通词意(注:4个学生一个小组,然后结合注释翻译,理清词意)
明确:
上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写遇雨时词人行进途中坦荡、旷达的心态。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词人依旧舒缓自如的情态。
研读赏析
上片: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大吗?从原文中是如何得知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苏轼在疾风骤雨中前行,是怎样的心态?(注:找出关键词)
明确: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自在、泰然自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分别指什么?
明确;:竹杖芒鞋喻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马喻指奔波的官场生活
(2)思考:这的风雨单只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不是,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如小人中伤、乌台诗案等。
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
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上片小结:词人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惊恐,也不再退缩,而是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飘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下片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思考:(1) “酒”字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暗示了词人被贬黄州期间,内心苦闷、借酒消愁。
(2)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山头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暗指人生的希望
启示: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2、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考:“萧瑟处”、“晴”、“雨”分别喻指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萧瑟处:隐喻仕途风雨,
晴:喻指人生顺境,
雨:喻指人生逆境。
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3、下片小结:词人巧妙的把自然界中的风雨和仕途中的风雨联系起来,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拥有乐观旷达的情怀。
八、重点赏析
1、再次研读这首词,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
明确:上片: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本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注:学生4人一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仕途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中看出人生的大道理。
3、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水调歌头》——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哨遍》——苏轼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
《归去来集字十首》——苏轼 归去复归去,帝乡安可期。鸟还知已倦,云出欲何之。
明确: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他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隐退,即苏轼的归,是归于“心”,得到心的安宁,心的平静。
九、小结
这首词借助途中遇雨随即转晴的一件小事,词人巧妙的把自然界中的风雨和仕途中的风雨联系起来,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失望,泰然处之,宠辱皆忘的旷达心境,集中表现了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十、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词和我们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1、上片: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2、(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仕途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中看出人生的大道理。
3、他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隐退,即苏轼的归,是归于“心”,得到心的安宁,心的平静。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轼生平及成就;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分析思想内涵;学习苏轼洒脱旷达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把握住词鉴赏的技巧,学习赏析、评价词中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学习苏轼旷达豪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精神。
学时重点
1.词所抒发的情感及抒情方式。
2.与词人的生平境遇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时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洒脱、镇定、乐观、旷达。
2.掌握以小见大、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教学过程:
导入
歌曲导入,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定风波,听完歌曲后展示这几句歌词“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穿林打叶,过程轰轰烈烈”、“花开花落,一路上起起跌跌”。
导语:同学们,我们听了这首歌曲后有什么感受呢,歌曲里有这样几句歌词,“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穿林打叶,过程轰轰烈烈”、“花开花落,一路上起起跌跌”。我们来看看第一句“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苏轼为什么说锦上添花,不如一蓑烟雨呢,我们学完这首词就知道了。“轰轰烈烈、起起跌跌”,就这样简单的八个字,就是苏轼一生的写照,他有过轰轰烈烈的功绩,但也起起跌跌,他后期的三起三落,苏轼也坦然面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苏轼的三起三落,走进我们的作者,走进我们的苏轼。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苏轼写了“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几句话,被一些小人利用,诬陷他诽谤朝廷,所以治了他诽谤朝廷罪。让他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成就简介
苏轼是一个旷世奇才,在诗、词、书法、绘画方面造诣极高。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颇具豪放特色,是豪放派的代表,对后世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书法方面,他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天真烂漫,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绘画方面,喜欢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写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注意朗读节奏
先找一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老师范读,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读准字音)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xiào)且徐行(xíng)。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解读小序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明确:时间:3月7日
地点:沙湖道中
天气:雨、晴
人物:同行、余、雨具
事件:遇雨 已而遂晴
感受:狼狈 不觉
整体感知
疏通词意(注:4个学生一个小组,然后结合注释翻译,理清词意)
明确:
上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写遇雨时词人行进途中坦荡、旷达的心态。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词人依旧舒缓自如的情态。
研读赏析
上片:1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思考:雨大吗?从原文中是如何得知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苏轼在疾风骤雨中前行,是怎样的心态?(注:找出关键词)
明确:莫听―――超然物外
何妨―――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谁怕―――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潇洒自在、泰然自若
2、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分别指什么?
明确;:竹杖芒鞋喻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
马喻指奔波的官场生活
(2)思考:这的风雨单只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不是,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如小人中伤、乌台诗案等。
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
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上片小结:词人面对人生中的“风雨”早已习以为常,不再惊恐,也不再退缩,而是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表现了词人的洒脱、飘逸、豁达的人生态度。
下片
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思考:(1) “酒”字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暗示了词人被贬黄州期间,内心苦闷、借酒消愁。
(2)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明确: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外部感受是内心情感的折射,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山头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暗指人生的希望
启示:人生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
2、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思考:“萧瑟处”、“晴”、“雨”分别喻指什么?我们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
明确:萧瑟处:隐喻仕途风雨,
晴:喻指人生顺境,
雨:喻指人生逆境。
表层:回头看来路风雨,现今都归平静。
深层:无论人生多少风雨,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过去,无所谓风雨晴明。
3、下片小结:词人巧妙的把自然界中的风雨和仕途中的风雨联系起来,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在遭遇打击和挫折拥有乐观旷达的情怀。
八、重点赏析
1、再次研读这首词,简要概括词人的形象。
明确:上片: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本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注:学生4人一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回答)
明确:(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仕途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中看出人生的大道理。
3、如何理解苏轼的归去?
《水调歌头》——苏轼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哨遍》——苏轼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
《归去来集字十首》——苏轼 归去复归去,帝乡安可期。鸟还知已倦,云出欲何之。
明确: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馀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他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隐退,即苏轼的归,是归于“心”,得到心的安宁,心的平静。
九、小结
这首词借助途中遇雨随即转晴的一件小事,词人巧妙的把自然界中的风雨和仕途中的风雨联系起来,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失望,泰然处之,宠辱皆忘的旷达心境,集中表现了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十、作业
通过学习这首词和我们自己对苏轼的了解,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1、上片: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下片: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2、(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仕途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中看出人生的大道理。
3、他所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身”的隐退,而是内在的“心”的隐退,即苏轼的归,是归于“心”,得到心的安宁,心的平静。
Tags: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