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峨眉山月歌》
王世焱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入选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材自学提示为: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二十四岁。那年春天,他离开故乡出蜀。李白的志向很大,他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临行时,他还特别写了一首《别匡山》诗,和他的故乡告别:
晓峰如画碧参差,
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
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
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
已将书剑许明时。
他的诗末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他感到他已经学有所长,不再眷恋着他清境的家乡,决定到更广阔的天地去,准备好“书”和“剑”,建功立业,上报国家,下耀家楣。他是怎么备好“书”和“剑”的呢?
在出蜀的前四年,即开元八年(720)春,他出游成都。谒见益州(成都)大都督府长史(州次官)苏颋,献上他写的《大猎赋》。苏颋甚赞其才,对属下群僚说:“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苏颋认为他的“风力未成”,但是“专车”有“骨”了,鼓励他继续博览群书,以后可以跟司马相如比肩。苏颋的赞美与勉励,给李白注入一支强心剂。李白后来在《赠张相镐》一诗中回忆说:“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对自己的文才非常的自信和自负。
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非常的自信,曰:“白,野人也,颇工于文,惟君侯顾之,无按剑也。”他还说元丹亲耳听到李京赞美他,说:“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
在锦城,李白游览了当地的散花楼,留下了《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卷二十一)李白心情非常的愉快,外面亮丽的世界,让李白心满希望,像登上九天游一样。
李白还写《白头吟》诗云:“锦水东北流,波荡双鸳鸯。雄巢汉宫树,雌弄秦草芳。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此时阿娇正娇妒,独坐长门愁日暮。但愿君恩顾妾深,岂惜黄金买词赋。相如作赋得黄金,丈夫好新多异心。一朝将聘茂陵女,文君因赠白头吟。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兔丝固无情,随风任倾倒。谁使女萝枝,而来强萦抱。两草犹一心,人心不如草。莫卷龙须席,从他生网丝。且留琥珀枕,或有梦来时。覆水再收岂满杯,
弃妾已去难重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卷四)。在锦城,他想到了他所要超越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感情。他认为司马相如作赋是得到财富,就喜新厌旧,对卓文君怀有异心了。他要聘茂陵一女子为妾,卓文君十分伤心,作《白头吟》以相赠。于是他再以《白头吟》为诗题。
他又游览了峨眉山,留下了《登峨眉山》之诗,云:“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卷二十一)诗中谈到“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表达了他自己平生有微小学道求仙的愿望,自此以后将结束世俗之乐。如果遇上仙人骑羊子,那就跟他一起携手凌跨白日。
李白下峨眉山之后,他抵达渝州,持行卷诗赋拜谒了渝州太守李邕。李邕任渝州太守,见《资治通鉴唐纪》卷二百一十二载:“宋璟奏:‘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并有才略文词,但性多异端,好是非改变;若全引进,则咎悔必至,若长弃捐,则才用可惜,请除渝、硖二州剌史。’”
李白拜谒李邕,高谈阔论,不拘俗礼,引起太守李邕的不满,把接待事交付其下属宇文少府去办理。李白感谢宇文少府的热情接待,便写了《酬宇文少府见赠桃竹书简》(卷十九)的诗歌相赠,会“长忆”宇文少府君。还写了《上李邕》诗,托宇文少府上呈李邕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卷九)李白自比大鹏,告诉李邕说“宣父犹能畏后生”,你这个渝州太守“未可轻年少”呀。劝告李邕不可轻视年轻人。
同年冬天,他返回匡山继续读书深造,有诗《冬日归旧山》云:“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卷三十)。他出游将近一年,回来时,头上戴的帽子沾满了灰尘,都没来得及洗,就发现他的家中出现了荒败景象,白狗没人喂养,都跑到村外去;苍苔都长到壁上了,厨房也破洞了,野鸡都从洞中跑进来;篱笆也宽疏了,变成了野兽走的路;苍鼠也钻进床上的被子造窝了。所以,整理好家中的房子,赶快洗砚干净,读书学习,学好治国良策,此后再次出门,那一定要到朝廷去了。
开元十二年(724),秋天的时候,他从峨眉山路经渝州,然后舟行东下三峡离蜀,而作《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此诗写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三峡,表明他从五个地方夜晚行舟走得轻快,在夜色的流转下,经过渝州,最后从三峡出蜀。这时候,李白心里是非常高兴轻松的,虽然是夜晚行舟,但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入平羌江水中,仿佛秋月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他远行。半夜,船舟又从清溪启程,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开蜀地,并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虽然景致平常,但是三者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兴奋与忧愁的复杂情感;而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迁移之快,让人也感觉到舟行之快,不但传达出诗人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云:“李白的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在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王世贞在《艺苑巵言》中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金献之在《唐诗选脈会通》中云:“王右丞《早朝》诗,五用衣服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脍炙。然右丞用之八句中,终觉重复;供奉只四句,而天巧浑成,毫无痕迹,故是千秋绝调。”
安旗先生则云:“此诗非徒写景纪行而已,试观前此之《别匡山》,后此之《荆门浮舟望蜀江》,均有去国惜别之意,且以山川为惜别对象。此诗亦然。唐汝询、沈德潜谓诗中之“君”指月,良有见地。”
安旗先生赞同的“君”指月,前有三人之说。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五云:“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间,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得可覩矣。”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二十云:“月在清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清黄叔灿《唐诗笺注》云:“‘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
李白出蜀后,第二年春,到达荆门山,诗有《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卷十五)还有诗《荆门浮舟望蜀江》:“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卷二十二)。
五月,来到荆州。诗有《荆州歌》:“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卷四)。然后到达江陵,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正一派第四代传人司马承祯道士相遇,司马承祯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大鹏赋(并序)》)。这次李白与司马承祯会见,对李白日后影响和鼓励极大,从此李白对求仙方外的道家思想更加情有独钟。
李白的出蜀,更广阔的天地在等着他。于是他写了《大鹏遇稀有鸟赋(并序)》用以自勉。云: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今复存手集,岂敢传诸作者?庶可示之子弟而已。其辞曰:
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刷渤澥之春流,晞扶桑之朝暾。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尔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背嶪太山之崔嵬,翼举长云之纵横。左回右旋,倏阴忽明。历汗漫以夭矫,羾阊阖之峥嵘。簸鸿蒙,扇雷霆。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怒无所搏,雄无所争。固可想象其势,仿佛其形。
若乃足萦虹蜺,目耀日月。连轩沓拖,挥霍翕忽。喷气则六合生云,洒毛则千里飞雪。邈彼北荒,将穷南图。运逸翰以傍击,鼓奔飙而长驱。烛龙衔光以照物,列缺施鞭而启途。块视三山,杯观五湖。其动也神应,其行也道俱。任公见之而罢钓,有穷不敢以弯弧。莫不投竿失镞,仰之长吁。
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当胸臆之掩昼,若混茫之未判。忽腾覆以回转,则霞廓而雾散。
然后六月一息,至于海湄。欻翳景以横翥,逆高天而下垂。憩乎泱漭之野,入乎汪湟之池。猛势所射,馀风所吹。溟涨沸渭,岩峦纷披。天吴为之怵栗,海若为之躨跜。巨鳌冠山而却走,长鲸腾海而下驰。缩壳挫鬣,莫之敢窥。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
岂比夫蓬莱之黄鹄,夸金衣与菊裳?耻苍梧之玄凤,耀彩质与锦章。既服御于灵仙,久驯扰于池隍。精卫殷勤于衔木,鶢鶋悲愁乎荐觞。天鸡警晓于蟠桃,踆乌晰耀于太阳。不旷荡而纵适,何拘挛而守常?未若兹鹏之逍遥,无厥类乎比方。不矜大而暴猛,每顺时而行藏。参玄根以比寿,饮元气以充肠。戏旸谷而徘徊,冯炎洲而抑扬。
俄而希有鸟见谓之曰:伟哉鹏乎,此之乐也。吾右翼掩乎西极,左翼蔽乎东荒。跨蹑地络,周旋天纲。以恍惚为巢,以虚无为场。我呼尔游,尔同我翔。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斥鷃之辈,空见笑于藩篱。
祝尧在《古赋辨体》卷七中云:“比而赋也。太白盖以鹏自比,而以希有鸟比司马子微。赋家宏衍钜丽之体,楚《骚》《远游》等作已然,司马、班、 扬犹尚此。此显出《庄子》寓言,本自宏阔,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然得骚人赋中一体尔,若论骚人所赋,全体固当以优柔婉曲者为有味,岂专为宏衍钜丽之一体哉?后人以庄比骚,实以庄骚皆是寓言,同一比义,岂知骚中比兼风兴。岂庄所及?庄文是异端荒唐缪悠之说,骚文乃有先王盛时发乎情止乎礼义之遗风,学者果学庄乎,学骚乎?”
对于李白的《大鹏遇稀有鸟赋》改名为《大鹏赋》,李白本人在“并序”中就交代了,他后悔年少时的写作,未达到他所表达的意思,中年后就丢弃了。安旗先生在《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中说:“开元十三年作于江陵,原名《大鹏遇稀有鸟》。此系白中年后之改定稿。”郁贤皓先生在《李白选集》中指出:“今存此赋为改订本。赋开头即称‘南华老仙’,据《旧唐书玄宗纪》,天宝元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则此赋改写的时间,当在此之后,或即在天宝二年供奉翰林时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