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什么节日
中秋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原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时光在弹指间悄悄流逝,文峰公园的荷花又开了。清晨,我带着相机,踏着晶莹的露珠,披着薄薄的晨雾,信步走到荷花池边,静静地观赏刚刚睡醒的荷花。
走进池边,一片诱人的翠色便映入我的眼帘。在平静的池面上,铺满了荷叶,远远望去,真像一块漂亮的绿毡。近看,荷叶又大又厚。有的大如圆盘,有的像一个小碟,还有的则像一把倒撑的小伞,又似身穿绿裙的姑娘旋转的裙摆。荷叶,翠绿的颜色,如同碧玉一般温厚,呈透着盎然的生机。有的随波漂流在碧水之上,流转着满盘的圆润;有的高擎在空中,撑起一伞的潇洒。一片片,一层层,像是给荷叶穿上一件漂亮的绿色衣裳。
在这众多荷叶中,挺立着一株株俊俏的荷花。荷花的颜色大都是粉红色和乳白色的,也有墨色的。墨色的花很少见,这次,我恰巧碰见了。它只有四五片花瓣是漆黑的墨色。粉红色的花瓣要更多,花朵也更大。花瓣像是较宽的柳叶,越在里面的花瓣就越小、越嫩、越艳。花中央半露着金灿灿的花蕊,花蕊里面簇拥着莲蓬。莲蓬刚开始是淡黄色的,后来渐渐变成为绿色,再后来就变成深绿色。到了那时,莲子就可以吃了。我第一次吃莲子时,一入口,一股清香透爽之感便随着气息涌进全身,令人难忘。一阵微风携着淡淡的荷花香袭来,荷叶上露珠滚滚,风儿停了,露珠由小聚大,越发晶亮了。置身于此,真令人心旷神怡。
啊!荷花,你的美丽令我陶醉,但更让我为你倾倒的,是你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高风亮节!
中秋节,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