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碑寻古 | 在书法碑帖中邂逅苏轼(四)
编者按
碑刻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访碑风潮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乾隆达至顶峰,文人访碑乐此不疲。直至今时,走出书斋,实地勘查,探访散存各地的碑碣,仍是不少书家学者谋求学问的方式。本期“访碑寻古”栏目,继续聚焦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一生辗转多地留下的碑刻遗迹和书法作品,与读者一起在碑与帖中邂逅东坡,感受千古文豪的艺术魅力。
可圈可点的两湖现存苏轼碑帖刻石
文/张世科
苏轼一生与“两湖”,尤其是湖北结缘很深,除数次短暂过境之外,在湖北居留的时间长达5年。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正月二十过麻城春风岭入黄州境,到元丰七年(1084)四月下旬才离开黄州。因此,黄州自然成了苏轼心中的一个结,以至于在晚年还深情地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次贬谪,虽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但苏轼并没有消沉,而是直面逆境。艰苦的环境和仕途的挫折,反而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奠定了其文坛的地位,开创了豪放派之先宗。
当地的人们,并没有忘记苏轼。千百年来,他们持续不断地以勒石刻帖的方式向苏轼致敬。以至于在两湖,尤其是湖北地区,历朝历代刻制的苏轼碑帖刻石虽几经摧残,却仍遍布各地。下面我就按创作时间顺序,将这些遗珍一一辑录。
《景苏园帖》(局部)拓片
说到黄州,苏轼最有名的帖子自然是《寒食帖》。可 自《寒食帖》问世以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单独刻出。这种局面,直到 由清代杨寿昌、杨守敬组织刻就的《景苏园帖》面世后才结束。现存赤壁碑阁内,被世人誉为“国宝”的《景苏园帖》,全套石刻126块,囊括了苏东坡一生中不同时期的72件书法作品。自清光绪十六年(1890)至十九年(1893)摹刻面世之后,就被世人尊奉为“集苏书之大观”的经典巨制,与江西修水县的“黄庭坚书法石刻”、湖北襄阳市的“米芾书法石刻”并称为苏、黄、米三大个人书法碑林。
杨守敬手书的黄庭坚《东坡像赞》
苏轼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都被刻录于《景苏园帖》中。比如《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其中《罗池庙迎享送神诗碑》选自广西柳州马平罗池庙南宋嘉定十年(1217)原刻宋拓本。
《景苏园帖》石刻单块高37.5厘米,宽85厘米。其拓本卷前有苏轼小像(宋刻,清末湖广总督端方收藏,翻刻后始广为流传)、杨守敬手书的黄庭坚《东坡像赞》,卷末有杨守敬、杨寿昌写的跋。
除此之外,湖北境内现存苏轼碑帖刻石还有:
苏轼《梅花诗帖》拓片
释文: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梅花诗帖》诗作于宋元丰三年(1080)正月,书于何年不详。《黄州赤壁集》卷第十著录,该书谓黄冈赤壁坡仙亭有此诗残石,乃清同治戊辰(1868年)重摹。
《雨中熟睡诗帖》诗作于元丰三年二月廿六日,书于何年不详。《黄州赤壁集》卷第十著录,该书谓黄冈赤壁坡仙亭有此诗残石,乃清同治戊辰重摹者。
《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石刻》(局部)
《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石刻》书于宋元丰四年(1081)二月廿七日。据清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苏东坡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石刻》载,该作为苏轼书赠宣城广教寺模上人者。宋绍圣四年(1097)五月朔摹刻于乾明寺,嘉庆修《宁国府志》时,石在郡北门外十里的广教寺,石亦腐不可拓,仅存拓片。
黄州《念奴娇刻》拓片
《念奴娇刻》(大江东去)并跋书于元丰五年七月,《湖北金石志》《黄州赤壁集》著录。《黄州赤壁集》卷第十录其后跋:“久不作草书,适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也。东坡醉笔。”收入《至宝斋法帖》及《宋拓苏长公雪堂帖》。据《黄州赤壁集》卷第十,黄州坡仙亭所刻该作为同治戊辰翻刻。
“铁壁”二字刻石,书于元丰七年,双勾正书,在今湖北省阳新县银山寺(明人重摹),《湖北金石志》卷九著录。元丰七年四月初一日,苏轼即将离开黄州赴汝州之际,兴国(治所在今湖北省阳新县)军守杨绘(元素)令李翔来黄州,邀请苏轼取道兴国,“铁壁”二字应即此时所书。
《行香子·述怀刻石》书于宋绍圣二年(1095)重九。《湖北金石诗》“东坡词碣”条、《湖北金石志》《黄州赤壁集》著录。据《黄州赤壁集》载:黄冈赤壁坡仙亭有同治戊辰翻刻,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著名古迹北岳庙内尚存有此刻。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刻石》(九十日春都过了)书写年月不详。《湖北金石诗》“东坡词碣”条、《湖北金石志》《黄州赤壁集》著录。据《黄州赤壁集》载:黄冈赤壁坡仙亭有同治戊辰翻刻,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著名古迹北岳庙内尚存有此刻。
世称“三绝”的摩崖石刻
说到湖南境内现存苏轼书丹的碑刻,就不能不说郴州的苏仙岭了。这里有一块集北宋词人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题写的跋和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法于一身,世称“三绝”的摩崖石刻。此碑刻在白鹿洞石壁上,高52厘米,宽46厘米,11行,每行8字,字体为行书,千百年来一直被文人骚客所欣赏和称道。
人们只知道广西柳州柳侯祠内的有两通《罗池庙碑》。其上刻有韩愈的诗篇,由苏东坡书丹,内容多是柳宗元的生平事迹,故称“三绝碑”。其实,在湖南永州的浯溪碑林,也有一通《罗池庙碑》。据其上跋文可知,宋代的碑存于广西柳州罗池庙,零陵的这块是明代摹刻的。后来字迹剥落难辨,清顺治年间,永州知府魏绍芳重刻。其后碑被推倒,同治五年永州知府廷桂得碑文拓本,令人将整版碑文分刻在4方青石上,并把《罗池庙碑》的经历写成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