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朗诵《木兰诗》的情感与配乐设计.doc

少儿朗诵《木兰诗》的情感与配乐设计《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都是不朽名篇,朗朗上口。但《孔雀东南飞》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诉说夫妻离别、抗婚、殉情,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太过于沉重难懂。况且,“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样的山盟海誓;“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这样的悲壮沉痛,也不适合对他们强行灌输然后让他们形之于声。《木兰诗》则不同,它叙述了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归国,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是一出喜剧。从年龄上猜测,木兰离家时也不过十五岁左右,她的想法、行为对孩子们来说很有接近性,能够得到孩子们设身处地的理解。于是,《木兰辞》用于教学和演出,成为首选。一、朗诵之前,首先应该确立的是基调,就是整篇作品的感情色彩,这是通过对作品深入分析之后得出的。《木兰诗》有六段:第一段写木兰决定替父从军。第二段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和奔赴战场。第三段写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第四段写木兰还朝辞官。第五段写木兰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第六段用雌雄兔子的比喻结尾,妙趣横生。第一、二、三、六、七段表现的是木兰女儿情怀;第四、五段记述木兰在战场上的英雄气概。

于是得出了木兰是英雄、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这个英雄还是一个平民少女,活泼可爱,聪慧勇敢,疼爱家人,热爱生活。所以,坚毅、勇敢、热情,应当成为整篇作品的主基调。具体到每一段,会有分基调出现,情感又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但无论分基调怎么变化,都会被包含在主基调中,又为主要的感情色彩提供铺垫,或者增加饱满度。“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唧唧唧唧的织布声,忽停忽续,木兰已无心织布了。那是什么原因呢?作为朗诵者、作为听众和观众,也都想问这个问题,“何所思”“何所忆”,这是这段朗诵的一个共鸣点。木兰的心事和听众的疑惑成为朗诵时一定要表现的容。紧接着,答案出现了!原来边疆战事吃紧,可汗要征集兵员,保家卫国。木兰想,父亲已经老了,如果去了军营,那是等于送死啊。自己又没有哥哥,怎么办呢?一番思考之后,木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女叹息”的心事重重,“大点兵”的紧形势,“替爷征”的坚定决心,形成了第一段的感情波动。

第二段是忙碌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不会再迟疑,那就赶紧准备吧。买骏马,买鞍鞯,买辔头,买长鞭。集市上,人声鼎沸,木兰的热血也在一丝不苟的准备过程中沸腾着。第二段又是深切的思念。“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jiū)。”白天,木兰和将士们加快脚步向边疆急行,时间一晃就过去。可到了夜晚就不同了,毕竟是个小女孩,没有离开家出过这么远的门,没有离开父母这么长的时间。夜晚“鸣溅溅”的黄河水,“鸣啾啾”的“燕山胡骑”,哪一样都会触动木兰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弦,撞击着心扉。这段朗诵,就怕朗诵者陷入思念,不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