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醉翁亭记》同步课件(共69张PPT)+素材
(课件网) 醉翁亭记 部编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欧阳修 新课导入 历史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成文之后,先后三次刻石,一举确立了江湖地位。 形成了轰动效应,引发诸多名家效仿,推动了宋代散文的发展创作。尤其是促进了滁州地域文化的传播。 滁州地方志记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成文之后,“远近争传”。当地商人都带了摹本,行走天下,每到关卡征税就取出相赠,以此偷税漏税。 新课导入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捌 课 前 导 读 识 字 识 词 整 体 感 知 深 入 探 究 课 文 赏 析 归 纳 小 结 随 堂 学 习 布 置 作 业 主 目 录 第 一 节 the scenery design 课 前 导 读 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2.结合注释疏通文义,了解文本内容,掌握文本写作思路; 3.把握文章的艺术特色,理解虚词在文中的作用; 4.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课前导读———学习目标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课前导读———作者简介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 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 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参与推行新政。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课前导读———作者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课前导读———背景链接 醉翁亭,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琅琊山中,原是山中智仙和尚所建。“醉翁”是欧阳修的别号,他常在此亭宴请宾客,寄情山水,并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记”。题目交代了作记的对象———醉翁亭。 课前导读———题目解说 第 二 节 the scenery design 识 字 识 词 识字识词 识字识词 识字识词 第 三节 整 体 感 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1)课文中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2)课文中的25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疏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