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卷
330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镌(juān)刻消弭(mí)谆谆(zhūn)奥(āo)悔
B.负荷(hè)舛(chuǎn)误眼睑(liǎn)折(shé)耗
C.悭(qiàn)吝果脯(ǔ舱)纰(pí)漏饿殍(piǎo)
D.档(出mà扩案渐)(ā诗而)染切削(XāI勋)使海(沈hǒ妒)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诚肯沐浴谈笑风声星罗棋布B.别致羽翼生灵涂炭杀身成人
C.奢侈负疚孰视无睹赴汤蹈火D.煊赫缥缈别树一帜危如累卵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②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③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灾难。
A.审定终止驱除B.审定终止祛除C.审订中止祛除D.审订中止驱除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8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
的,都是红莲。
B.此地天裸露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
夜。
C.一到冬天,我便会发生一种奇异的感想——不,与其说是感想,毋宁说是一种感觉。
D.我看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一些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中,由于受不良思想的毒害,头脑中缺乏法制观念。
B.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相识已久的王晓明的姐姐。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
D.人类不但要改造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6.下面句子由于关联词语位置变化,表意受到影响的一组是()
①他虽然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A.
②虽然他远离家乡,但一直惦记着家乡人民。
①我们即使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B.
②即使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也不能骄傲自满。
①如果敌人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C.
②敌人如果敢来侵犯,我们就叫他有来无回。
①不仅我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D.
②我不仅不认识他,我奶奶也不认识他。
7.填入句中横线处,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清朝政府的破坏,____,____都没能攻下。
A.使馆被义和团围攻了56天,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了63天
B.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围攻了西什库教堂63天
C.义和团围攻了使馆和西什库教堂达56天和63天
D.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西什库教堂也被围攻了63天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和"骚"是《诗经》和《楚辞》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苏武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念怒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D.《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9.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A.前六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抒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分别描写了夏季白日和晚间的景色
C.本诗通过对夏日村居之景的描绘,表露了对官场腐败现实的无比憎恶之情。
D.本诗观察细致,文词致密,气韵流畅,意境新颖,有着轻清闲远的特点。
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追求(覃子豪)
大海中的落日
悲壮得像英雄的感叹
一颗星追过去
向遥远的天边
黑夜的海风
起了黄沙
在苍茫的夜里
一个健伟的灵魂
跨上了时间的快马
A.诗的第一句实写,第二句虚写,时空阔大,意象壮美,写现实境界而又超越现实境界,激发读者对人生境
界和人生价值的审美领悟。
B.日落之后是黄昏,"一颗星追过去/向遥远的天边",星斗临空,诗人对黄昏作了传神的动态演示和静态描
摹。
C.黄昏之后是黑夜,"黑夜的海风/刮起了黄沙",四周墨黑,海风呼啸,黄沙飞扬,声色并茂,令人如见如
闻,给人留下了可供联想的天地。
D.最后三句以虚写结束全诗,"快马"之暗写"追"与"一颗星追过去"之明写"追",从隐与显两方面扣紧题旨:真
正的人生,应该有高远的追求。
111720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伯父魏歧州
刺瑒,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
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饮,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
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
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
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
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馈了矣,幸勿为念也。"各
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
以全活者将万计。收理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
军遗惠也。"或调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
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2 分)( )
A.母曾呕吐,疑为中毒,因跪而尝之B.伯父魏歧州刺史瑒,深所嗟尚
C.李氏宗党……无不沉醉喧乱D.土谦闻而自责……
12.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赵郡农民德之
A.项伯杀人,臣活之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燕巢于飞幕之上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①此乃李参军遗惠也;②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B.①其后出粟数千石;②爱其二毛,则如股焉
C.①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②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D.①债了矣,幸勿为念也;②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14.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 分)( )
A.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 B.至于亲宾来莱,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
C.收理骸骨,所见无遗。D.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15.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所谓阴德者何——什么是所谓的阴德B.此儿吾家之颜子也——这孩子是我家的颜回啊
C.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7 岁丧父,因事母孝顺出名
D.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看见了君子以后,才觉得我们晚辈缺乏德行
16.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表现文中所说李士谦"阴德"的一组是(3 分)( )
①母曾呕吐……跪而尝之 ②亲宾来萃……终日不倦
③家富于财……每以振施为务 ④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
⑤悉召债家……对之燔契 ⑥收理骸骨,所见无遗
A.③④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①⑤⑥
1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士谦拿出家里的全部财产,给乡民熬粥喝,赖以保全性命存活的人数以万计。
B.事母极孝,李瑒称李士谦是李家的颜回。
C.李士谦造福乡里,不为留名,甚至连他的子女都不让知道。
D.李士谦家里很有钱,但自己的生活非常节俭。他经常赈济、施舍别人。
18 21 10
支持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不是来自天文观测,而是来自无线电研究。
搞无线电通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了提高通信的效率,长期致力于消除各种噪声的研究。1965 年5 月,美国电
话电报公司的贝尔电话实验室两位科研人员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利用一架卫星通信用的喇叭形天线,来查清天空
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这就要测量天空的有效噪声温度。无线电工程师为了使用方便,常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
程度。例如地面温度为300K 相当于 )时,它在无线电接收系统(如天线)中会造成20-30K 的噪声,这20-3
0K 就是度量噪声的"噪声温度".
最初,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测得天空有效噪声温度是6.7 K,扣除大气吸收、地面噪声等方面的影响后,最后
得到了3.5 K 的剩余。在此后一年测量中,无论他们如何改进仪器,仔细操作,都不能消除这个剩余的噪声温度。
他们还发现,这个消除不掉的噪声是各向同性的,不论他们把天线对准太空中的哪个方向,都能接收到同样温度
的噪声,而且一年四季都一样。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3.5 K 的宇宙噪声的呢?正当这两位无线电工程师对此现象迷惑不解时,彭齐亚斯有一
次无意中了解到,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教授迪克等人写过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根据大爆炸理论预言,在大爆炸后
应当留下余热——辐射遗迹。这就好比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屋里生起火炉取暧,即使火炉熄灭了,屋里仍会因
为火炉的余热而温暖一段时间。只是大爆炸产生的辐射当初处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
勒红移效应,它的波长发生了红移,落到了比红外线频率更低的微波波段上。所以,时至今日大爆炸应当留下1
0K 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 厘米的微波辐射。
于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赶紧向迪克等发出邀请,请他们到贝尔实验室访问。在经过一系列相互访问和深入
研讨后,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确信,他们所发现的这种消除不掉的微波噪声,正是迪克的研究组根据大爆炸理论所
预言并准备寻找的"辐射遗迹".这是一种宇宙背景辐射,它们蔓延分布在整个宇宙的每个角落。他们俩的这一发现
轰动了全世界,并使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还因此而共享了1978 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8.下面有关"噪声温度"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噪声温度是用来度量噪声的
B.有效噪声温度是指由于天空中各种原因造成的噪声
C."噪声温度"既用来度量温度又用来度量噪声。20~30K 的噪声,又指20~30K 温度
D.用温度来标志噪声的程度为噪声温度
19.对"10K 温度的余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温度有10KB.噪声温度有10K
C.有效噪声温度有10KD.宇宙噪声有10K
20.对"宇宙背景辐射"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来自宇宙的辐射是地球辐射的背景B.指整个宇宙都存在的辐射
C.由于宇宙膨胀所产生的多普勒红移效应D.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辐射遗迹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大爆炸留下了10K 温度的余热,它是波长为3 厘米的微波辐射。
B.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的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来自宇宙背景辐射。
C.由于存在宇宙背景辐射,因此可以证明宇宙曾经爆炸过。
D.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这种消不掉的微波噪声,为迪克找到了有力证据
——辐射遗迹。
22 25 20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
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
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
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与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
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例子太多了。这次去洞庭湖,一见岳阳楼,心头便想:又是它了。1046 年,范仲淹倡导变革被贬,恰逢另一
位贬在岳阳的朋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要他写一篇游记,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那篇著名的《岳阳楼
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随口吐出的熟语。
不知哪年哪月,此景此楼,已被这篇文章重新构建。文章开头曾称颂此楼"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于是人们
在楼的南北两方各立一个门坊,上刻这两句话。进得楼内,巨幅木刻中堂,即是这篇文章,书法厚重畅丽,洒以
绿粉,古色古香。其他后人题咏,心思全围着这篇文章。
这也算是个有趣的奇事:先是景观被写入文章,再是文章化作了景观。借之现代用语,或许可说,是文化和
自然的互相生成罢。在这里,中国文学的力量倒显得特别强大。
范仲淹确实是文章好手,他用与洞庭湖波涛差不多的节奏,把写景的文势张扬得滚滚滔滔。游人仰头读完《岳
阳楼记》的中堂,转过身来,眼前就会翻卷出两层浪涛,耳边的轰鸣也更加响亮。范仲淹趁势突进,猛地递出一
句先忧后乐的哲言,让人们在气势的卷带中完全吞纳。
于是,浩淼的洞庭湖,一下子成了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它,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游历一次,
便是一次修身养性。
胸襟大了,洞庭湖小。
但是,洞庭湖没有这般小。
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狭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
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大一统的天下,再大也是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于是,忧耶乐耶,也是丹墀金銮的有限度延伸,大不
到哪里去。在这里,儒家的天下意识,比之于中国文化本来具有的宇宙意识,逼仄得多了。
而洞庭湖,则是一个小小的宇宙。
你看,正这么想着呢,范仲淹身后,就闪出了吕洞宾。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这位吕仙人老来
这儿,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他便写下了一首诗在岳阳楼上:
朝游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醉岳阳人不识,郎吟飞过洞庭湖。
他是唐人,题诗当然比范仲淹早。但范文一出,把他的行迹掩盖了,后人不平,另建三醉亭,祭祀这位道家
始祖。若把范文吕诗放在一起读,真是有点"秀才遇到兵"的味道,端庄与顽泼、执著与旷达、悲壮与滑稽,格格
不入。但是,对着这么大个洞庭湖,难道就许范仲淹的朗声悲抒,就不许吕洞宾的仙风道骨?中国文化,本不是
一种音符。
吕洞宾的青蛇、酒气、纵笑,把一个洞庭湖搅得神神乎乎。至少,想着他,后人就会跳出范仲淹,去捉摸这
个奇怪的湖。一个游人写下一幅著名的长联,现也镌于楼中: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
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