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再走长征路|娄山关上的历史回音与精神传承

记者再走长征路|娄山关上的历史回音与精神传承

■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

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碑。(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提起这句诗词,想必很多人朗朗上口。它是1935年2月,中央红军越过川黔第一雄关娄山关时,毛泽东挥毫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

7月11日,“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采访团一行便来到了娄山关。在距离娄山关主要战斗遗址不远的一块巨型石刻上,镌刻着《忆秦娥·娄山关》一词全文。85年前,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军两度鏖战,这首词也见证了红军长征途中的首个大胜仗——娄山关战斗。

80多年前的娄山关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有着多年讲解经验的肖开基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途经习水土城时,遭到川军阻截。

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红军官兵被迫西渡赤水,改向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域集结。这时,敌人又调集了40万大军迫近扎西。

为了迅速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中央红军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月24日,红军攻占了关北的桐梓县城。此后,决定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率部二克娄山关。

经过25日至26日的激战,红军在“正面攻击、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敌军兵败如山倒,仓惶南逃。红军战士乘胜追击并于2月28日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我所知,娄山关战斗是红军长征史料中涉及比较多的。因为这次血战拉开了遵义战役序幕。可鲜有人知晓,在此之前还有一次重要的战斗。”肖开基老人告诉记者,那次战斗发生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前几天。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新建“娄山十景”之一的长空桥。(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为确保党中央及红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受命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1月9日红军以猛烈火力从关南发起总攻。英勇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前进,并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这场战斗经过三个小时,最终将敌人击溃,战斗大获全胜。

娄山关上红军当年留下的战壕遗址。(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谈及这第一次战斗,肖开基老人说:“它比第二次要顺利一些,原因是得益于一个神奇的电话。”从老人的讲述中得知,当时一位红军战士在群众口中得知有一条已经快要荒废的小道,从娄山关右侧绕行10公里就可以避开残敌固守的据点。

正当他商议如何取道时,通讯排的电话莫名其妙地传出敌人通话的声音,从通话内容中可以基本确定信息是准确的。第二日凌晨,由小道悄悄迂回的红军战士如同天降神兵,从敌人侧后予以出其不意的一击,为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正在听老人讲娄山关战役的故事。(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或许你会问,为记者讲述这段历史的讲解员是谁,他咋啥都知道?原来,肖开基老人的哥哥肖开模当年就曾为红军战士带过路,为红军攻打娄山关提供了帮助。

今年,肖开基老人已经81岁了。从1992年以“保洁员”身份来到娄山关,到主动请缨参加义务讲解,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老人的口头禅是:“回忆当年苦,才知今日甜,这是革命精神带来的甜。”

采访最后,肖开基告诉记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了解娄山关战斗,了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那留存在娄山关记忆里经久不变的军民鱼水情!

扫雷英雄杜富国参加“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直播访谈活动(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此行,记者还在“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直播访谈活动中遇到了扫雷英雄——杜富国。在后续组织的座谈会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他结合成长历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我从小听老师们讲述红军故事,家门口就是红军走过的路。从小每次给革命烈士扫墓后,我立志要当一名军人。在排雷的战场上,我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这份勋章。在排雷现场,我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杜富国说,他希望“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多多挖掘红军感人故事,弘扬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感悟娄山关战斗精神,带着老人的期盼与英雄的嘱托,接下来的“长征路”,记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