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造吗?唐代人的重阳节是这样的!

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今天,古人都会进行登高、佩茱萸、赏菊、饮菊花酒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重阳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唐德宗时被官方钦定为三令节之一,受到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的一致推崇,节庆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平民化。

今天,小年就和大家说道说道,唐代时人们都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01、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与除夕、上元节、花朝节等并称为“四时八节”。「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觐清都。朝发轫于太仪兮,夕始临乎于微闾

这里的「重阳」指代的是天界,而不是节日。

至西汉时,九月九日才开始成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希望健康长寿。至西汉宣帝时,又增添了登高。

直到梁朝,庚肩吾在《九日侍郎乐游苑应令诗》中提到:

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

才是「重阳」作为节日名称首次出现。

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_重阳登高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2、唐代重阳节俗的特征

宴赏

「宴赏」听起来特别的高大上,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聚聚餐,约约会,顺便出去逛一逛」。不过跟我们不同的是,人家不仅放假,还发过节费!

唐德宗时期,官员重阳节宴赏的制度化正式形成。《唐会要》卷二十九《追赏》记载:

宰相以下及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翰林学士,共赐一百贯……各省诸道奏事官,共赐一百贯

不仅如此,唐代还规定“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每旬,并给休假一日。”

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_重阳登高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登高

登高是唐代重阳节的代表性活动,这点从许多诗歌作品中可以体现出来,如张九龄的《九月九日登龙山》、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张子容的《九日陪润州邵使君登北固山》

在唐代,除了高山,塔、城楼、亭台楼榭,都是人们登高的场所,人们由远足郊游名山到登临台榭,登高的地点越来越接近人们生活的中心,甚至深入人们居住的腹地。

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_重阳登高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赏菊&插茱萸

唐代是一个诗歌风流的时代,菊花又受到广大文人的喜爱,有关重阳节的诗篇,几乎必提菊花。

唐以前人们在重阳节谈到菊花多是注重其食用、药用的功能,唐人则继承了晋代陶渊明赋予菊花的以隐逸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唐人咏菊几乎必谈陶渊明。

重阳登高_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图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菊花清俗风流、洒脱不羁、闲适恬淡的文化内涵、思亲怀远的文化意义,被人们吟唱、传诵,而菊花又是重阳的重要民俗事象,这些内涵在传播过程中慢慢融入到重阳文化内涵。

在唐代,重阳节又被称作茱萸节,不插茱萸不算过节。如“插鬓茱萸来未尽”、“簪萸泛菊俯平肝”。

唐人对插茱萸表现出的浓烈爱好,使得插茱萸流传下来,茱萸被人们寄予的情感,虽然不如菊花之浓烈,但是“遍插茱萸少一人”至今仍是描写重阳感怀的经典。

重阳登高_重阳登高图片_重阳登高诗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食俗

就像我们八月十五吃月饼一样,唐代人民每逢重阳节喜欢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唐代描写饮菊花酒习俗的诗歌更是俯拾皆是,如卢照邻“他乡共酌金花酒”。

武则天曾命宫女采集百花,和味捣碎,蒸制花糕,赏赐众臣。唐代的重阳糕有“麻葛糕”、“米锦糕”、“五色糕”及各类花糕,体现了人们对节日的重视程度。

重阳登高图片_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03、唐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与敬老

唐代重阳虽然没有明确记载的敬老活动,但是会有一些敬老的措施。唐玄宗在开元二年(714年),

九月……丁酉(十三),宴京师侍老于含元殿廷。赐九十以上几、杖,八十以上鸠杖,妇人亦如之,赐于其家。

政府给老人颁发坐几和手杖,含有祝福健康长寿的意思。此外,唐代重阳节也有敬酒祝寿的习俗。

重阳登高图片_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重阳与团圆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社会,封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了安于故土、不思迁徙的乡土意识和浓重的家庭观念。

在唐代,重阳节登高、赏菊、簪戴菊花茱萸、饮菊花酒等节俗活动,都成了唐人抒发思乡情怀的寄托。

唐代重阳登高诗中有不少在表达思亲的情怀,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是直接描写了重阳节对家乡的刻骨思念。

重阳登高图片_重阳登高诗句_重阳登高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的一些传统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慢慢地被其他习俗所替代,但重阳节蕴含的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却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1989年,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人老怕孤,树老怕枯”,如果做不到“常回家看看”,那就多和老人通通电话,至少让他们心里不感到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