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汪伦》翻译及赏析

古诗《赠汪伦》翻译及赏析

古诗《赠汪伦》翻译及赏析

《赠汪伦》是李白的赠别诗,诗中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

歌赶来送行的情景,十分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

诚的情感。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古诗《赠汪伦》翻译及赏析,仅供参

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赠汪伦①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②声。

桃花潭③水深千尺④,不及⑤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注释

①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

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汪伦。

②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

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③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④深千尺:很深,这里用了夸张手法。⑤不及:比不上。

《赠汪伦》译文

我乘船将要远行,忽然听见岸上踏地为节拍,有人边走边唱前来

送行。桃花潭水虽然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厚。

《赠汪伦》赏析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

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

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

画面。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

歌声。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这似出乎李白的

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

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

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

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

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

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

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

间。”(《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

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

然而又情真。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

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

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

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赠汪伦》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

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

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

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

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

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

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

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

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

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另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唐天宝年间,泾县豪士汪

伦听说大诗人李白南下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写信给李

白:“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到了泾县,李白问汪伦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

答说:“桃花是潭水的名字,并无桃花。万家是店主人姓万,并没有

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李白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

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

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

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

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下此诗给汪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