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集体备课教案 科目:语文 年级:八年级 稿次:定稿 时间 地点 主备人 参备人 备课类型 集体备课 课题 第二十四课《唐诗三首》 课件制作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诗人在乱象中守安思变,在矛盾中取义舍利的历史担当;阐述杜甫的个人梦、家国梦和时代梦。 教学重点 学会鉴赏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音频 课时安排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1课时(共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内容及讨论记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过“诗圣”杜甫的《石壕吏》,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师生齐背)。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他的传世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次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去触摸他最细腻的情感。 二、介绍背景 师:这首诗也写于安史之乱期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灾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侍酒自娱。但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三、解题 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为:被。歌:诗的体裁。 意思是茅屋